東港人不能不知東港事

作者:林伯涵

出門在外,才知家的方向


東港迎王祭典在我小時後的印象就是持續好多天的鞭炮聲、華麗的神轎以及熱鬧陣頭可以看,完全不知道這項在東港已經百年相傳的文化習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而書讀越多離家越來越遠,對這個祭典的重視程度便更加淡薄。但在博士班的求學路程中我發現,除了實驗之外,這條路上會有很多自我獨處的時候,而這也是省思與自我認同的時候。在看過陳武男導演的《魯笠》以及鄭有傑和勒嘎舒米導演合導的《太陽的孩子》之後,總覺得每個人都要試著問自己-你從哪裡來

而我是來自東港的孩子,我的家鄉三年有一科迎王平安祭典,老一輩的人說,時間一到,出門的東港人一定要回來,這是我們的使命。過去我不太重視,但今年我回家了。



一頂魯笠,一世承諾



東港過去是以聚落角頭發展方式擴展,才逐漸形成現今看到的樣貌,而角頭的分布到現今依然保留著,主要有七角頭:頂頭角、下頭角、頂中街、下中街、安海街、崙仔頂角、埔仔角。有一說法早年小琉球也是一個角頭,但因為迎王祭典時間落在寒露與霜降之間,這也是秋颱侵台最旺盛的時段,若要渡船來東港參加迎王,風險太大,故後來退出便由埔仔角頂替。在每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裡,七角頭透過抽籤決定祭典中七個職務由誰負責,這七個職務主要包括: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四千歲、五千歲、中軍府以及東隆宮-溫王爺。七角頭分配到的職務各有所職,完全依循古禮維護著整個祭典的中心思維。七個角頭的轎班衣也搭配七種配色:金黃(大千歲)、粉紅(二千歲)、墨黑(三千歲)、翠綠(四千歲)、銀紫(五千歲)、珠白(中軍府)以及靛藍(溫王爺),在祭典活動裡,總是充斥著七彩顏色穿梭在東港鎮內,這是國內其他傳統文化祭典上比較特別的一環。

在整個迎王祭典的活動裡,共有十三個程序要執行:七角頭職務抽籤、中軍府安座、建造王船、進表、設置代天府、恭迎王駕-請水、過火、祀王及參拜敬王、遶境祈福、王船法會、遷船、宴王、送王-燒王船。個個環節皆依循古禮,整個鎮內祭典氛圍濃厚且紮實。

請水儀式開始直到送王為期七天,轎班是七角頭的人力來源,一位轎班人員擁有一頂魯笠,它代表著對王爺公(東隆宮-溫王爺)的誓忠,也是王爺的腳力。一但在轎班冠上了名字,你就要一生一世奉獻給溫王爺,三年一到,自動回到自己的角頭協助,並且每個轎班都各司其職。然而若上一輩過世之後,要撤換轎班名冊上長輩的名字,必需要由其兒子或家中其他男丁來頂替。所以魯笠也象徵著傳承,是東港人對溫王爺永遠的敬意。但近幾科祭典活動,轎班人數銳減,後來演變成若有意願幫忙的鎮內青年,角頭也都給一套轎班衣,但不會給予魯笠,除非你向王爺承諾。

出外東港人,迎王絕對要回來



迎王期間東港碼頭停滿漁船,出外的漁船此時一定會全部想辦法回來。老一輩的轎班都會說:出外東港人,沒回來過年沒關係,但迎王絕對要回來,就算船不能回來,坐飛機也要回來。這或許讓外地人無法理解為何我們這麼熱衷,可是在我們的眼裡,整個祭典不只是鑼鼓聲響迎熱鬧的傳統技藝表演而已,我們心中都明白,這是一個平安祭典,希望聖臨的代天巡狩大千歲們能將東港鎮內消災解厄、和瘟押煞。

日夜辛勞奉王爺,無怨天不尤人,僅求風調雨順平安過日


歡喜做,甘願受。這是祭典活動中每個轎班的感受,而且有趣的是,同一個角頭的轎班裡面,也許有些人彼此有點陌生,但為了王爺公,為了協助整個活動能完成,大家總能齊心協力,一起面對並完成。這也是整個活動中很令我感動的地方,所以若你想要找能團隊合作的工作夥伴,東港人絕對是最佳選擇。


我記得在最後一天,送王那一個晚上凌晨2點王船一到海邊的時候,各轎班早已累得可以倒地就睡著,但每個角頭仍然要派出轎班人力,協助豎立船桅和搬移天庫(給神明的金紙)到船身旁,且這一切必須在溫王爺指定的時程內完成。在凌晨3點多的時候,天庫還搬不到一半,也沒有任何一根船桅立起來,看著現場有過半數年紀都超過 50 歲以上的轎班老前輩在忙上忙下,看了你真的會感動。

當下實在需要非常多的男丁幫忙,現場廣播徵求志願男丁來幫忙。不是轎班的我,終於有機會下去幫忙,剛開始一位轎班前輩非常擔心時程來不及,嘴巴一直唸說:這些又沒多少,要是我們崙仔頂的轎班全部過來弄(當時崙仔頂角的轎班因為離天庫位置有點距離),很快就能搬完了,哪需要拖著麼久。直到後來很多民眾過來一起幫忙之後,他才放心而一直跟大家道感謝,當下我也不知到哪來的靈感,我回他說:「你們七角頭忙碌一個禮拜了,我們只是為王爺公出最後一份力而已」。前輩回說:「你說這樣也有道理」。最後大家終於在凌晨5點合力完成所有現場工作,準時燃炮送王上天河。一個活動要成功,總結還是要回到人的身上,這時又讓我想起在《魯笠》片中,一位前輩說:萬事都屬人為,人如果要做,什麼都能做得很好。


現在想起來,當時的對話還會讓我心頭暖暖,心中充滿微笑。當下我真的覺得能幫上一點小忙真的非常開心,這科迎王我也有為溫王爺服務。當時內心的那股叫我要這樣做的衝動,我想是來自被兩個人感動到的,一位是我的叔公(他前陣子小中風,現在坐輪椅,但仍堅持要參與這科迎王),一位是下圖那位在涼傘下低著頭睡著的年輕人!他是我的阿弟阿-林伯彥,他雖然穿崙仔頂角的轎班衣,但沒列入轎班名冊,所以沒有魯笠,但他為了這次迎王祭典,跟上班的公司請了足足一個禮拜的假,幫王爺公拿了七天的涼傘(東港真的有許多朋友都是如此的投入迎王祭典)。最後送王一刻,體力負荷不了,在等待的時間裡,坐著就睡著了。看到這一幕之前,老實說原本我凌晨3點就想要離開了,因為也不是轎班也不能幫忙,剛好這時現場徵求男丁幫忙,才讓我也能奉上小小力量。


偃旗息鼓,相約三年後



代天巡狩大千歲為東港賜福解厄,在最後送王的儀式中,是有象徵著把不好的人事物一併帶走,故在時程一到,起錠鳴炮後,立即偃旗息鼓,神轎全部關燈、不准放鞭炮,就是怕又有惡煞置留。此時所有轎班都會脫下魯笠、卸下腰巾,表示任務結束,然後靜靜的離開海邊。

王船能遷移到海邊,必須要大家團結合作一起拉繩才能動,而那條金繩牽連著七角頭彼此,同時也緊繫著全東港人的心,送王之後平安祭典也在此畫下句點,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相約三年後再見。

最後我實在忍不住要提一下,喜歡攝影的朋友,大家都喜歡站在最好的角度,為經典的時刻留下記憶,但請保持對現場的其他人以及在地文化的尊重,也請不能把一切視為是表演。在多元文化的臺灣,有著各方傳統文化技藝,各自都有象徵的意義,而同時也會有一些禁忌存在,我們必須做的就是尊重當地文化習俗。

三年後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歡迎大家一同前來感受東港人敬天的精神,以及團隊合作互相扶持的感動。


這幾天自己想了一些台語順口溜,供大家一起欣賞:

王巡

七角頭抽籤字,接領王爺公指示
架龍骨造王船,安座中軍府監巡
進天表邀請文,代天巡狩聖駕臨
迎大王請水路,領過焰火震八方
鑼鼓聲熱鬧陣,騎乘王馬來巡視
祈風調望雨順,守護民安生活穩
鞭炮聲送上天,期待三年再相見


延伸閱讀:
陳武男導演《魯笠》
《東港迎王》木日水巷人文空間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