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吾土,吾親吾國-《阿罩霧風雲》觀後心得

作者:林伯涵

國中時期,我對歷史課本印象中,台灣的歷史有一本教科書叫《認識台灣》,當時的我,雖然是在讀台灣歷史,但只覺得這些都是考試時選擇題的選項罷了,對於就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沒有任何的感受,也沒有興趣挖掘。但是現在,我想對新一代的台灣人而言,我們已經對生活在台灣有很強烈的認同和歸屬感了,那麼好好的去瞭解這塊土地的歷史,應該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功課。

《阿罩霧風雲》這部紀錄片分上下兩集,描述霧峰林家的過去發展,描述這個家族是如何參與在整個大時代據變當中,以及在如何帶領家族進行每一項重大抉擇的過程。藉由兩部紀錄片的時間,透過這個家族,也剛好可以讓我們再一次閱讀台灣史。

記得下集在中和四號公園電影播放會後我問許明淳導演,為何這系列作品中選擇讓演員沒有台詞,而用旁白方式呈現!許導演說因為整個時間軸拉的很長,從 18 世紀末一直到 20 世紀中,描述霧峰林家 5-6 代的故事,再加上真實史料的對話記錄並不多,為了減少製片過程與史料的誤差,故選擇以旁白敘述方式呈現,透過這樣的呈現,在片長有限的電影時間裡也是對歷史做清楚交代的方式。確實,因為沒有台詞且對實事的要求甚嚴,所以讓這部歷史紀錄片變成一部經典的劇作。 


我看上集觀抉擇


《阿罩霧風雲》上集的內容敘述霧峰林家為何會在此落地生根的故事。其中描述當時因為台灣境內的民間械鬥劃地割據激烈,且在對岸又有太平天國崛起,下厝組長文察如何將功贖罪,帶領林家走上官場之途,內容實為精彩。另外,文察長子朝棟在協助劉銘傳抗法立功之後,掌握樟腦專賣權更是讓林家的經商人脈迅速拓展,朝棟絕對是林家政商地位再度提升的關鍵人物。然而,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未參戰的台灣卻莫名被割送給日本,讓林家世代經營的成績,一夕之間化為烏有,這實為動盪時代的悲劇。

看完《阿罩霧風雲》上集後,我下寫:

漳州渡海到大里,民變牽連不得意
只好逃難阿罩霧,寄望子孫代代有
各方豪強為生存,習武備戰護家園
無情槍子射阿爹,等無官府來應聲
動用私刑相拓度,事後自首監內蹲
將功贖罪升做官,引來眾人眼眶赤
逼伊內渡赴戰場,身中埋伏沒人救
香火袋阿掉落地,人命戰死沒的找
等無察明那一天,只有朝廷一塊梆
大囝封爵來接替,文武並重整聲勢
阻擋法軍作前鋒,棟軍支援立大功
自此家族大業興,新建花庭真光榮
中日戰後簽條約,不可料想受影響
寶島命運一轉手,官場風光隨烏有
時勢動盪社會亂,舉家內渡避風難

(同治皇帝追贈文察一品官銜,封「太子少保」,並於官邸賜匾「宮保第」)

再看下集敬執著


《阿罩霧風雲》下集,內容描述割台之後,林家由 15 歲的林獻堂帶領部分族人內渡中國避難。最後,下厝林祖密選擇放棄在台日籍身分,入籍中國民國,並參與當時孫文的革命大業,這是林家部分族人轉往中國之後,仍然參與大時代劇變的一段經典。頂厝林獻堂選擇回台,但是當時日本有意挾持在台權貴人士以便其治台的策略,迫使林獻堂需與日人合作。台灣人民受日方殖民的欺壓下,林獻堂這一生幾乎都是在想盡辦法要替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爭取那最基本的尊嚴。然而,隨著日本戰敗,宣布放棄台灣,台灣人民滿心期待回歸祖國,確不知這個流亡政府的到來,又是另一夜惡夢的開始。而得不到民主正義落實的獻堂,自派流亡日本,以作為沉默的抗議,直到終老都沒有回來台灣。

於是在看完下集之後,我下寫:

日軍領台人驚慌,只好隨人顧生命
阿嬤交代領頭旗,渡海大小都靠伊
暫時對岸度日子,造成家族分雙邊
下厝祖密勢所逼,棄日加入民國籍
放棄阿舍生活穩,賣地捐錢助孫文
鼓浪嶼上組閩軍,協助革命全獻身
政治黑暗摸不清,換來莫名ㄟ犧牲
頂厝獻堂歸台灣,受日利用護主權
主張自己要覺醒,本土文化不當死
提攜後輩真慷慨,注重教育顧後代
創辦一中受允許,百年樟樹蔭子孫
文化協會來推動,灌入社會新力量
台灣係阮ㄟ台灣,自立議會來請願
人民出頭辦報紙,阮ㄟ新聞阮來寫
改變人民壞慣習,鼓勵下棋練寫詩
灌公全心為台灣,日軍打壓真坳蠻
東洋大戰踢鐵板,原子炸彈逼投降
台人歸國全期待,狗去豬來有夠害
流亡政府水準低,給阮尊嚴踩落地
維護信念來流亡,感慨遲世在他鄉

(由林獻堂與眾學者所創辦的台灣民報,當時雖受日一路為難,但卻對社會極具影響力)

殖民對在地固有文化的破壞


清朝末年,台灣是被限制移民的地區,但是當時中國沿海盜賊猖狂、人民生活困苦,故民眾仍願意選擇冒險渡台,希望能夠在此展開重新的生活。就在台灣社會逐漸從祖籍械鬥趨向和平共處的時候,卻因為中日馬關條約簽定之後,台灣莫名其妙變成被日本殖民的社會,之後又因為國民黨在中國節節敗退,最終撤退到台灣,這又讓台灣經歷一個臨時政團所主導的殖民制度。而所有的殖民政策都只有一個原則,就是要想辦法摧毀當地文化並使之認同主政者文化。

日治時期,提倡皇民化運動,多數台灣人在那個時空背景下,被迫要連名帶姓改成日本名字,講日本話,並且被要求要對「向陽旗」致敬,甚至要加入軍隊為天皇而戰,這無非讓台灣在地本土文化遭受重創。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又再一次對台灣造成文化衝擊與對立,不僅強迫台人要說「國語」,而且對前一個執政者的建設一切極為漠視,就以基隆火車站來說,當年日治時期那美麗的車站,早已被拆除,而改建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沒有特色就是這個政府的特色,一切就如同當時他們要反攻大陸的口號一樣,所有的建築風格就好像只為臨時使用罷了,而不幸的,這個臨時的建築卻一直被使用到現今。

然而就在這樣一波一波的摧毀再新建的過程中,屬於台灣社會的文化價值到底還剩下什麼?若我們看待舊事物的心態完全沒有任何情感以及歷史流傳的觀點的話,沒有文化的傳承,那就如柯文哲市長說的:我們到底要留下什麼給下一代的台灣!


對美學的重視,才能顯現自己的態度


大家若要去日本可能會想去京都看金閣寺、去東京逛淺草寺、去白川合掌村看最在地的部落建築,甚至去韓國就會想到去首爾北村看韓屋。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些地區的建築風格是非常在地的,而我們在讚嘆他們對文化資產用心保留的同時,也能借由透過建築的風格來了解在地人的民俗風情、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歷史故事。

看完兩集霧峰林家的故事之後,我們也親自到霧峰林家一趟,來觀看片中所出現的那些華麗場景,在經現場解說員的講解之後,才知道霧峰林宅在 921 大地震損毀的非常嚴重,目前看到的建築物都是災後再一次重新修復的成果。不得不佩服,當時林家在建造公保第以及大花廳所費的心思以及要求的工法有多麼講究,並且從整體細膩的程度看來,可以很確定當時林家就是決心要在台灣落地生根。

這次運氣很好,剛好看到宮保第的第一進右大門上那兩扇剛維護好的門神圖像,解說員說這兩扇古蹟級的大門維護費用一共 250 萬,但你要知道,古蹟的維護不是把它變成一個全新的樣貌,它必須要比照原樣使用的材料,才能加以還原,又不能讓修復的部分變成突兀,所以完成品呈現出來時,眼前的兩扇門還是會讓人覺得非常具有歷史感。但是當下我真的對於基金會為自家文化資產維護的決心讚嘆不已。因為如此的用心,才能讓更多人能夠透過保存下來的文物來了解過去的歷史。

結論


最近台北火車站旁的忠孝橋引到拆除後,清治時期台北城所設置的北門終於可以重現,但是馬上映入眼簾的強烈對比就是北門對面的日治時期所設置的台北郵局,以及旁邊一棟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所蓋的大樓,整棟大樓被社會大眾批評牆外的招牌凌亂無章。很明顯的,主政者若是以長期經營此地的心態來建設的話,設計的工法都很講究,但若以短暫過境的態度來營造城市,那就會看到如此強烈的對比。然而也許就其建築物的功能性來評論美醜大家觀點會不同,但是不可否認,而且極為可貴的是三個不同時期的建築物都在同一地段出現,這剛好就是描述台灣過去歷史最好的題材!

《阿罩霧風雲》製作人李崗曾說:做這部作品是要留一個自己觀點的話語權,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人會比台灣人更瞭解自己的歷史。而我們正好可以藉由這兩部電影去瞭解台灣過去的歷史,而讓我們知道為何我們現在這裡,並且讓我們可以思考我們的未來要往哪裡去。

延伸閱讀: